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媒体聚焦

财政助脱贫 资金效益高 ——江西、湖北财政涉农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调查

发布日期:2020-12-03浏览次数:来源:市财政局字体:[ ]

来源:人民日报

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保障很重要。财政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连续5年每年新增安排200亿元,今年达到1461亿元。此外,今年还一次性安排300亿元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

记者日前走进江西、湖北采访,了解中央专项扶贫资金、“一揽子”扶贫财税政策如何改变山乡面貌、惠及千家万户。

扶贫资金巧整合,统筹发力优势大

日前,在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村,漫山遍野的脐橙已经成熟。“今年雨水好,平均每亩可以增收1000斤左右。”35岁的脱贫户崔建国在地里边忙碌边笑着说。

烟灯堡村地处长江西陵峡南岸,村里的柑橘产业有基础,但以前种的脐橙只是普通品种,卖不出好价钱。烟灯堡村党总支书记张祥介绍,近年来,该村统筹中央专项扶贫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产业发展,打造高标准柑橘核心示范园500多亩,聘请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改良当地柑橘品种,发展晚熟品种,弥补了出产空档。

同时,在财政资金支持下,烟灯堡村引入丰悦脐橙产业专业合作社,构建“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对农户进行市场价保底收购。眼下,崔建国将脐橙的种植面积从5亩扩大到9亩,一年四季都挂果,一家四口去年的纯收入达3万多元。

如今,烟灯堡村全村脐橙种植面积达3300亩,橙农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123户301名贫困人口依托脐橙产业实现脱贫,成为三峡库区远近闻名的脐橙专业村。

村口百年树龄的马尾松静静伫立,见证着江西井冈山市拿山镇长路村的沧桑巨变。走进村中,白墙黑瓦的精品民宿和村民房屋隔墙相望,沿着鹅卵石铺成的街巷前行,扑面尽是桂花香。

“以前村里又穷又破,外地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村民李寿生说,没想到今天的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点。

长路村村民以往收入主要以水稻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增收渠道单一。由于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和红色文化优势都难以发挥。

2016年,井冈山市开展扶贫资金整合,市财政部门累计安排长路村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涉农资金900余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如今大家都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村小组100%通宽带!”长路村党支部书记刘足华说,村容村貌改善后,县财政又协助长路村申请1300万元项目资金,对村里的古旧房屋进行修缮保护。另外,当地还引进北京四方合悦公司承租村民闲置旧房打造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汤斗告诉记者,她家的旧房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租给公司运营,她做民宿客房服务员一个月有2500元收入,此外公司回收土特产还能挣不少钱。

财政资金整合集中发力,帮助长路村在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2721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3964元。

烟灯堡村和长路村,是众多受益于财政资金整合政策,打了“翻身仗”、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村缩影。作为财政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发力点,涉农资金整合政策赋予贫困县更多的资金使用自主权,促进扶贫资金集中、精准发力。财政部数据显示,自2016年4月政策启动至2019年底,全国832个试点县累计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超过1.2万亿元,让“零碎”资金形成合力、发挥更大效用。

资产收益用扶贫,财政资金会“造血”

山顶是养猪场、沼气池、发电站,半山腰是蔬菜大棚,山脚下是农产品加工和包装车间。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黄连坪村,生态循环农业的立体布局令人眼前一亮。

昔日的贫困村发展起生态循环农业,离不开财政扶贫资金的大力扶持。3年来,黄连坪村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所获各类财政资金累计已超过290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扶贫资金约2000万元。

“眼下养猪场年存栏7500头、出栏1.5万头;高山特色蔬菜产业惠及黄连坪及周边村400多户贫困户;猪粪可以用于沼气发电,沼液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生态循环农业,鼓了村民腰包,美了村庄环境。”野三关镇常务副镇长田向东告诉记者,2017年这里成立农业开发公司,带动了整村农业产业发展,而财政资金正是借力产业开发的增值效应,以资产收益扶贫的形式,让贫困户持续获得分红。

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辉文解释,所谓资产收益扶贫,就是县级财政资金管理部门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财政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乡村旅游等项目,把以此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建立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脱贫、固富效应。

“那几座大棚就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建设的,资产属于村集体。农业开发公司必须按照6%的年收益给村集体回报。这笔收益20%留给村集体,80%分给我们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作为奖补。”指着山腰的蔬菜基地,巴东县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旭告诉记者。

资产收益扶贫利当下更利长远。“每年村集体分红有1100元、土地流转收入有6000元、农业开发公司务工收入有6万元,收入比从前多了好几倍,早‘摘帽’啦!这是国家投钱给我们村民建的大棚,分红年年有。下一步还要建民宿和农业观光园,好日子在后头,我们有干劲!”村民朱真山说。

在江西赣州市赣县区江口镇河埠村,2016年以来已累计整合投入涉农资金3839.31万元用于支持蔬菜产业,参与合作社蔬菜种植的贫困户可获得每亩500元的产业奖补,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每亩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800元,此外合作社每年还会拿出利润的20%给全村贫困户分红。

村民李日兰老人的老伴常年生病卧床,唯一的女儿远嫁。如今,老两口每年能从村里领到“资产收益分红”5000多元,还有2万元低保收入。资产收益扶贫也让河埠村村集体积累下了家底,村里开发了公益岗位,李日兰每天去村委会扫地,每个月有600元工资。“现在存折上有积蓄,得了病能报销,还能去老年食堂免费吃饭……政策样样好,让我过上安稳的日子。”李日兰说。

“资产收益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大机制创新。”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司长吴奇修表示,这种做法创新了财政涉农资金供给和使用机制,促进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丰富了对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精准扶持措施;巩固了当地群众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了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理顺机制强监管,财政资金有保障

开展扶贫资金整合,如何理顺机制?

记者在江西、湖北采访的各县,均拥有整合资金的审批权限,可根据年度脱贫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效的需要,确定年度整合规模,尽可能将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在“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同时,被整合资金的部门,来年的专项资金额度不受影响,保持参与“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事中线上动态监管和线下挂牌督战以及事后绩效评价,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巴东县竹园淌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里这两年引进龙头企业,建成了蔬菜种植基地,每年蔬菜运输量有将近2万吨,急需加宽路面以适应大规模运输。”竹园淌村党支部书记李罗平说,今年5月,村里向镇上申报了主干道升级改造项目,预估需要财政扶持资金500多万元。镇财政、交通等部门立即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实地评审,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将资金压缩到300万元左右。李罗平心里直打鼓:“一下子压缩了200万元,这道路质量能保证吗?”

巴东县副县长雷玉龙的话给他吃下定心丸:“新的方案是行业主管部门及专业机构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评估后,由财政部门优化资金绩效的结果。虽然投入减少了,但该加宽、改缓的地方一个都不会少。”

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活动必然存在风险,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如何控制项目风险,防止财政资金富了企业、亏了农户?

——找好优质企业,从源头控制风险。

江西于都通过招商引资先后从江苏启东、福建厦门、山东寿光等地招标引进10家省外蔬菜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发展钢架大棚蔬菜3.5万亩,50亩以上规模蔬菜65个。“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将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大棚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可核查、为项目‘兜底’的物化资产。”江西省财政厅扶贫处处长罗贤东说。

——清产核资,以公开促规范。

村里引来龙头企业,财政扶贫资金入股,自家土地入股,到底划不划算?农民期待有本“明白账”。

“财政部门要支持贫困村盘活闲置的荒山、荒坡、滩涂等资源,同时对贫困村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扶贫资产确认到村、到户、到人,明确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和处置权。”罗贤东说,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目前资产收益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县乡村三级公告公示制度,从项目招标到绩效考评,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对违规行为严加惩处,确保项目资金安排阳光透明、管理规范、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