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财政信息  > 政府预决算
索引号 001008003015011/2020-00642 主题分类 财政
组配分类 财政预决算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 2020-08-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温州市2020年上半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温州市财政局

(2020年8月19日)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20年上半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20年上半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上半年,全市财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对标对表“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紧扣“奋战1161,奋进2020”主题主线,全面深化“三强两促”,持续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攻“六重”,抓“六保”,促“六稳”,全力支持打好“疫情攻坚战、发展主动仗”,全面支撑温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坚持一流标准、拿出一流状态、创造一流业绩,在新征程上为温州奋力续写好新时代创新史贡献坚强的财政力量。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7.2亿元,完成预算的54.0%,下降2.5%,收入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为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采取减税缓税措施、上年增值税税率调整翘尾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8.9亿元,完成预算的53.5%,增长0.6%。

2.市级

(1)收入

上半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1亿元,完成预算的47.9%,下降9.9%,收入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为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采取减税缓税措施、上年增值税税率调整翘尾等多重因素影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科目执行情况:

(2)支出

上半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8亿元,完成预算的54.7%,增长11.0%,剔除省级下达车辆购置税等一次性支出17.5亿元因素,同口径增长6.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科目执行情况:

(3)转移支付

上半年实际收到上级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47.5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34.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3.0亿元;市级对下级转移支付共下达29.2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上半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592.5亿元,完成预算的76.9%,增长44.4%,收入增长,主要是市区和部分县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加因素。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747.6亿元,完成预算的86.4%,增长66.9%,支出增长较快,主要是收入增长支出相应加快和新增政府专项债券提前下达等因素。

2.市级

上半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34.5亿元,完成预算的99.8%,增长24.5%,收入增长,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增加因素。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76.6亿元,完成预算的80.3%,增长37.9%,支出增长较快,主要是收入增长相应支出加快、新增政府专项债券提前下达等因素。

(三)社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上半年全市社保基金收入233.1亿元,完成预算的39.9%,下降11.8%。全市社保基金支出262.1亿元,完成预算的45.1%,增长2.9%。

2.市级

上半年市级社保基金收入84.6亿元,完成预算的37.8%,下降8.4%。市级社保基金支出101.6亿元,完成预算的45.5%,下降0.8%。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上半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845万元,完成预算的51.2%,增长142.7%,主要是瑞安等县市企业清算等收入。上半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263万元,完成预算的3.5%,下降75.9%,主要是市级及部分县市区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尚在申报审核中,尚未形成支出。

2.市级

上半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均未发生,主要是收入尚未完成上缴入库。目前市级国有资本上缴收益共5045万元已完成申报审核,预计将在8月份完成收入入库。下一步将加快支出进度。

(五)列入人代会审查的市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2020 年上半年,列入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的78个市级部门,年度预算131.4亿元,上半年支出48.8亿元,预算执行率37.1%。

(六)市区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经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厅年初提前下达温州市区2020年新增债务限额47.7亿元(市级19.0亿元、区级28.7亿元),已按规定编入2020年市级预算。其中,一般债券10.0亿元,全部转贷区级;专项债券37.7亿元,转贷区级18.7亿元,市级19.0亿元已全部拨付使用。

(七)市级功能区收支执行情况

市级功能区(含市浙南产业集聚区、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市生态园区)上半年收支执行情况见相关材料。

二、上半年重点工作举措

(一)抢抓机遇为“六稳”“六保”助力。一是抓财政收入增长“复苏期”。积极研判经济形势,统筹谋划发展思路,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紧盯目标、分解任务,形成压力传导。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降幅较一季度分别收窄9.1、10.3、13.5个百分点,成功实现V型反转。二是抓土地出让收入“黄金期”。创新打造云端管理模式,全过程跟踪土地出让收入情况,上半年全市经营性用地出让成交额757亿元,其中市区509亿元,超全年预期目标。三是抓债券额度分配“窗口期”。全力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对接,上半年全市累计获批各类债券310亿元,其中专项债券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均居全省第一。

(二)厉行节约为财政运行减负。一是大力压减支出过好“紧日子”。严格要求各部门按照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不低于10%、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减不低于5%、“三公”经费压减不低于5%的比例进行压减,全市共压减一般性支出16.97亿元。二是严控预算追加打好“铁算盘”。除应急救灾支出等另有规定的情况外,各部门年度预算一律不再追加,对确需追加预算的事项,实行一年一次性集中审批,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首创债务降本模式算好“利息账”。在全省首创政府存量隐性债务降成本置换新模式,首单10亿元债务节约利息成本2300万元,走出了一条“降本减负”的新路子。目前通过该模式已完成置换58.46亿元,节约利息费用2.6亿元,工作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财政厅高度肯定。

(三)统筹财力为“两战”“两直”护航。一是护航防控阻击战。率全省之先开通防疫物资政府采购“绿色通道”、紧急出台患者救治保障政策、主动落实防控人员补助机制、集中财力保障“菜篮子”“米袋子”稳定供给,上半年全市财政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3.21亿元;争取上级防疫资金2.4亿元,资金规模居全省第一。二是护航发展主动仗。大力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主动参与制定并认真落实“惠企28条”“稳经济32条”“金融12条”等扶持政策,上半年,全市兑现各类资金128.6亿元,惠及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152.5万户次和消费者337万人次。三是护航“两直”落实战。争取中央“两直”资金和省级惠企利民资金125.94亿元,并按1.5:1的满分配比对相应资金进行配套,再添旺火,全市惠企利民资金池总额达到203.12亿元。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按每户20000 元、6000 元的顶格标准进行纾困补助,截至7月底,全市已为3.72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补助5.73亿元。

(四)政策扶持为经济发展破题。一是全力争取上级支持。上半年全市财政部门积极“跑部进厅”,共争取到转移支付、社保资金、债券等各类上级资金678亿元,及时按要求投向相关领域,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全力推进财政金改。率全国之先出台改革试点方案,采取加大贷款贴息、提高担保费补助力度,突破性实施财政性存款定额配套,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等措施,截至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达5329.2亿元,同比增长19.0%;普惠型小微贷款平均利率5.43%,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有效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三是全力促进消费回暖。通过发放电子消费券形式,撬动消费潜能持续释放,缓解商户现金压力。全市财政共投入资金4亿元,直接撬动市场消费28.1亿元。

(五)全心全意为民生保障兜底。一是助力打造“幸福温州”。进一步推进社会力量办文化、体育等国家试点,下达中央、省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57亿元,落实保障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实事。二是倾力保障“老有所养”。积极应对减负降费产生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多渠道筹集社保风险准备金13.94亿元,积极争取省级调剂补助,确保基金收支中长期平衡。三是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跨部门、跨行业整合设立4.8亿元乡村振兴大专项资金,安排20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美丽田园创建行动,积极推荐瑞安市成功申报2020年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中央财政补助1亿元。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上半年我市经济向好态势明显,财政收入企稳回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支出刚性增长导致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财政收支平衡进入新常态。下半年,全市财政系统将紧扣“奋战1161,奋进2020”年度工作主题主线,克服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锚定目标、争先创优、决战决胜,为全力夺取全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分报表贡献财政力量,争当“重要窗口”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中的排头兵和先锋军。

(一)聚焦强职能促发展,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方面是继续夯实财源基础,持续打好发展“主动仗”。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国家重大改革推进,抢抓窗口期机遇,精准筛选储备重大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及专项债券额度支持。加快存量国有资产盘活处置,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督促做强做优国资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坚决厉行节约减支,自觉过好政府“紧日子”。更加突出“以收定支”,从严控制预算追加,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疫情防控和企业扶持上。强化“三公”经费的支出必要性、合理性审核,严格把关公共工程建设。

(二)聚焦稳企业增动能,全力做好“六保”“六稳”。一是积极打好政策组合拳。全面落实“两直”政策资金,继续大力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认真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全力助推2.0版“惠企直通车”建设,多措并举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二是紧紧围绕“两个健康”,推动实体经济大发展。牢固树立“结构生财”理念,优化产业结构、规模结构和税源结构,提升对经济的贡献度。全力助推“3+12”重大产业平台提升转型、“5+5”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和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三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加大力度接轨长三角。全力支持温州(嘉定)科创园二期、嘉定先进制造业(温州)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上海高端要素的资源辐射;继续发挥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做好本地优质项目储备推介,引导更多资源落地温州,助推转型升级。

(三)聚焦办大事惠民生,促进区域统筹发展。一是始终保持“奋斗姿态”,保障“数字基建”高标准建设。支持城市大脑建设,促进政务云、雪亮工程、智能交通等新基建投资,力争城市大脑的五大支撑平台、八大应用领域建设全线推进。二是保障“大干交通”高效率推进。紧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助力打造都市区、市域和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深入谋划轨道交通M1线、市域铁路S2线、东部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投融资方案。强化城市快速路和市政路网建设保障。三是保障“乡村振兴”高站位实施。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专项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四是保障“幸福温州”高水平发展。统筹资金支持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全力保障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发展,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互进。

(四)聚焦增优势添活力,全面深化财政改革。一是扎实做好财政“金改”。加速财政“12条”政策刚性兑现,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引导作用,激励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深化政府采购信用融资、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等,创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级“温州样本”。二是创新建立项目联合储备机制。依托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联合发改、住建等部门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专项债券项目储备,从源头上规范完善项目产生机制,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三是规划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模式。明确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测算各区基本运行收入支出,进一步理顺收入划分、优化市区财力配置,落实财政收支平衡硬约束,创新提出新一轮市区公共财政体制和城市管养体制,确保市区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五)聚焦防风险保稳定,助推治理能力提升。在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全力打好隐性债务化解攻坚战,深入实施“一地一策”化债行动,加快推进隐性债务降成本置换工作,切实降低债务成本和风险。加快推进融资平台转型,逐步完善代建制考核机制,提升国资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和信用等级。在社保基金方面,坚决执行社保费减征、免征、返还、缓缴等系列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扎实做好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健全社保风险准备金制度。在“三保”支出方面,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加强地方预算收支管理,严格预算刚性,硬化执行约束,确保不发生财政运行风险。

(六)聚焦建机制优绩效,推进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和管理信息公开,开展绩效评价,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继续开展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切实加强单位账户审核管理和公款存放监督,筑牢财政资金“安全坝”。创建封闭区财政资金拨付及结算机制,系统性解决历史板块结算问题。加大政府采购领域监管力度,强化对低价恶性竞争现象的打击。深化审计、财政监督战略合作框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形成监督合力,坚决维护财经秩序。

关于温州市2020年上半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