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5011/2023-00006 主题分类 财政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 2023-01-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来之不易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市财政局党组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精神,坚决锚定“两个先行”战略部署,全力服务和保障“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建设,把困难当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应变局开新局,一大批难事实事率先破题,一系列大事要事落地生根,在不平凡之年交出了“财为政服务”的高分答卷:连续三年向上争取资金要素超千亿,连续三年蝉联省政府督查激励项次全省最多,财政“金改”、“一库一码”监管系统、“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平台等多项改革工作成为全国样板,得到了财政部刘昆部长、时任省委书记袁家军和王浩省长等领导的批示肯定,中央“深改办”和国务院专刊发文推广。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局党组的核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引领力、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呈现齐头并进、质效并举的良好态势,特别是10方面工作可圈可点: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担使命、践初心,奋力交出“绝对忠诚”的高分报表。坚持“财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职能定位,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定扛起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担当。一是忠诚打造把舵定向的示范高地。局党组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自觉把财政工作放在全局中思考、大局下行动,坚持用政治眼光、政治视角看待、分析、解决财政问题,建立健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号召、省市有部署、财政见行动走在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决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二是忠诚打造学思践悟的示范高地。坚持把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干部集中收看大会直播,系统建立财政“七学七讲”学习贯彻落实机制,创新打造“财悦读”“时习社”“财青说”等学习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形式,实现支部、处室、党员学习全覆盖,相关做法入选全省机关党建创新成果。率全省之先创新打造“牵手帮共富”党建联动载体,把开展学习与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累计开展理论宣讲82场,覆盖人群达1万余人次,让财政服务、财政政策有效传导至基层单元。三是忠诚打造风清气正的示范高地。“清廉财政”正式列入市委重点清廉单元,我局获评全市首批“引领型”清廉建设单位,清廉财政建设开创全新篇章。创新制定全市“清廉财政”建设实施方案,率先推进“清廉财政三不腐能力指数”应用建设,扎实开展巡察发现问题“三全”专项行动,精心打造廉洁文化特色品牌,让清廉成为温州财政的风尚和名片。相关工作在全省清廉财政建设推进会和全市清廉单元建设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得到了省纪委温暖副书记和市纪委金焕民书记的高度肯定,成为引领“清廉财政”建设的示范标杆。

(二)聚焦稳增长、保运行,奋力交出“稳进提质”的高分报表。面对疫情性减收、经济性减收、政策性减收“三叠加”,土地市场持续疲软、高达200多亿元留抵退税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严峻形势,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攻坚精神,2022年实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3.9亿元、同口径下降2.6%,有力完成全省第四的目标任务,以财政的稳和进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向上争取再创历史性新高。抢抓政策资金窗口期,累计争取资金要素1205亿元,在全国各地竞相比拼的格局下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转移支付资金49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714亿元(新增专项债券473.4亿元),撬动有效投资3290亿元,债券总额及专项债额度均居全省第一,得到了刘小涛书记、张振丰市长、杨胜杰常务的批示肯定。二是督导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圆满完成国务院和省政府稳住经济大盘督导服务组来温督导服务的联络协调工作,全力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贷联动、重大项目、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的支持,全市28个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实际投放金额达43.6亿元,形成投贷联动重大项目162个、融资金额达1875亿元、获取贷款支持超310亿元,促成35项恳请支持事项全部落地见效,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政策资金支持的“大礼包”,得到财政部刘昆部长和省财政厅尹学群厅长的高度肯定,刘书记、张市长、杨常务在不同层级、不同场合多次点赞表扬。三是过紧日子塑造标志性成果。坚持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迭代《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负面清单》,明确18项81条负面事项,全市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压减9.5亿元,确保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创新试点批量集中项目线上采购模式,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两项工作获评“全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优秀案例”,得到了省纪委和省财政厅的高度肯定。

(三)聚焦强主体、激活力,奋力交出“惠企纾困”的高分报表。面对企业发展困境,以真抓实干、真招实招、真金白银为企业带来了“及时雨”,注入了“强心剂”。一是政策集成释放“最大效益”。组建“5+4”稳进提质工作专班,打出了“退、缓、免、减”税费组合拳,全年累计为企业提供453亿元现金流,其中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03.2亿元,规模居全省(不含宁波)第三位,办理缓税缓费117.2亿元,规模居全省(不含宁波)第二位,真正以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加法”。在亲清政商云学堂开展“财政稳经济”专题讲座,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全方位送政策、答解惑、通堵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场主体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许。二是资金落地实现“最快速度”。积极主动向上对接争取,精确细致向下服务指导,连续三年率全省之先100%完成中央直达资金支出任务,领先全省平均进度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在稳住经济大盘、保障民生福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省财政厅尹学群厅长和张振丰市长的高度肯定。三是政府采购营造“最优环境”。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创新预留份额、价格评审优惠、降低投标成本等措施,全市政府采购规模约403亿元,中小企业占比达83%;推行全面电子交易,将履约保证金由10%降至1%,全年减少企业资金占用超80亿元,打通了“间接补血”的纾困通道,得到了中国政府采购报点赞报道。

(四)聚焦补短板、扬优势,奋力交出“改革创新”的高分报表。牢牢把握“变革求胜、创新致胜”的时代脉搏,勇于创新、敢于探路、善于变革成为温州财政最鲜明的符号。一是“财政金改”全国示范。在连续三年获批财政“金改”国家级试点后,再次摘得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金名片”,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42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量和增幅均创新高,平均贷款利率从试点之初的7.63%降至4.91%,减少利息近130亿元,得到刘小涛书记和张振丰市长批示肯定,并被新华网、中国财经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坚持以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创新构建“数字-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实现资金、信息、数字等要素高效配置,得到了省财政厅尹学群厅长的批示肯定。全力推动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整合工作,多措并举创新融资产品、拓宽融资路径、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全市小微企业和“三农”担保余额达196亿元。二是“一库一码”全国样板。全力推进社会审计报告“一库一码全链条”监管系统2.0版建设,覆盖473家会计师事务所、6676名注册会计师,归集社会审计报告超58万份、异常预警2700余频次,有力构建“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现代财会监督体系,得到了财政部刘昆部长的批示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相关成果入选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荣获省政府首批数字政府系统优秀应用案例和全省财政数字化改革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三是“惠企智控”全国推广。迭代升级“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平台,将5474个政策项目集成到一个数字化平台,打造了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窗口,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袁家军和王浩省长的批示肯定,中央“深改办”和国务院专刊发文推广,荣获全省改革突破奖。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兑现奖补资金347.6亿元、惠及企业群众879.1万户次。四是“会计凭证”全国首单。有力承接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项目,推动全国第一张符合财政部会计数据标准的电子凭证落户温州,打通电子凭证无纸化流转“最后一公里”,得到了财政部、省财政厅的高度评价,中国会计报点赞推广。

(五)聚焦夯基础、提效能,奋力交出“财政治理”的高分报表。推动治理方式、治理手段、治理机制全面重塑,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精准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一是督查激励实现新突破。温州市和瑞安市、泰顺县财政管理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财政系统连续三年蝉联省政府督查激励项次全省最多,累计获得上级奖励资金达1.4亿元,得到刘小涛书记、张振丰市长的批示肯定。二是预算管理跃上新台阶。纵深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创新嵌入预算批复、预算调整和调剂模块,推动预算管理各领域聚能提质、高效规范,一体化数据质量考核居全省第一。坚持加快支出和规范使用并举,高水平推进预算编制、预算公开、预算审核、支付清算等工作,构建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财政管理的“基础桩”打得更加牢固。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3项改革试点工作入选全省优秀案例库,9项典型做法被省厅发文表扬。修订完善资金审批制度,明确市长“一支笔”审批原则,对审批方式、审批权限、审批流程进行了全面规范,得到了张振丰市长的高度肯定。稳妥有序推进温州湾新区财政体制调整,确保“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利益与事权相协调”,积蓄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三是财会监督塑造新标杆。全面重塑“3+1”财政大监督体系,颗粒化梳理覆盖48个重点领域财经纪律风险清单,打出了“一企一策”、“三公”经费、楼堂馆所、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等一系列监督“组合拳”,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213个,涉及财政资金超40亿元,得到省财政厅尹学群厅长的高度肯定。探索运用“全市联查”“以上查下”新模式对产业政策奖励兑现问题实行全方位监督,得到了张振丰市长的批示肯定。

(六)聚焦守底线、保安全,奋力交出“除险保安”的高分报表。系统重塑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控体系,牢牢把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权,筑牢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根基。一是牢牢守住三保风险“基线”。面对财政收支紧平衡的严峻挑战,建立县(市、区)“三保”监管服务机制,强化库款风险预警,特别是加强对土地出让金收入和专项债使用、还本、付息的测算,科学统筹重要节点库款调度工作,防范化解支付风险,全市地方标准“三保”保障倍数超2.5,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二是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全面梳理各主体年度化债情况,量身定制债务化解“四张清单”,系统推进“一债一策”“一地一策”工作,今年化债完成率达130.67%,完成进度居全省第一。全面推进政府性债务降成本置换工作,全市政府性债务平均成本降至3.93%,当年发行再融资债券平均成本降至2.73%,预计每年节约利息6亿元。三是牢牢守住社保风险“红线”。全域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实现基金统收统支。落实社保减负政策,全市缓缴社保费20.3亿元,牢牢把握稳市场主体和保基金平稳运行的“度”和“效”。多渠道筹集社保风险准备金43.2亿元,持续做大风险储备“蓄水池”,着力防范化解基金支付风险。

(七)聚焦强支撑、添动能,奋力交出“护航发展”的高分报表。始终把财政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把握部署,迭代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为推动“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加快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创新建立“都市振兴”财政保障机制。创新构建政府投资项目“两库两机制”体系,优化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滚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得到了省财政厅尹学群厅长和张振丰市长的高度肯定。市本级筹集5.6亿元开工建设府东路过江通道、七都二桥、温州美术馆等重大项目;统筹79亿元助推乌牛互通高速、S线轨道交通、瓯江北口大桥等项目提速推进。全市统筹40亿元全力保障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擦亮瓯江新城等“一核十片”城市名片,实现城市能级和品质“双提升”。二是创新建立“产业振兴”财政撬动机制。迭代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科技创新投入同比增长16.5%。整合市区财政资金22.5亿元支持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谋划制定瓯江实验室68亿元财政保障方案,促进全市大孵化器集群发展。全力推动中国数安港启动建设,成功争取省金控公司支持,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提供硬核支撑,得到了刘小涛书记和张振丰市长的高度肯定。构建基金链、创新链、产业链融会贯通的政府产业基金支撑体系,促成长三角基金返投我市28.5亿元,是我市实际出资额的4.1倍,创下基金撬动的历史新高,得到了张振丰市长和杨胜杰常务的批示肯定。三是创新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支撑机制。整合4.3亿元乡村振兴大专项,推动村貌整治三年行动,有力保障“未来乡村”试点、田园综合体创建、农业双强、预制菜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创成省级未来乡村38个、数量全省第一。全市投入53亿元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提升1190公里,农村交通短板加快补齐。开展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创新打造“组团片区型”乡村产业共富模式,有力推动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 16.3%、21.6%。四是创新建立“文化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落实19.3亿元支持文化温州发展,全力保障“2022东亚文化之都·温州活动年”举办,助力央视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在温州录制,重点支持“青灯市集”文化IP打造,持续擦亮书香社会、墨香城市、阅读温州等文化“金名片”。全力保障朔门古港遗址勘探保护,朔门古港遗址入选浙江十大考古发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实证。全市投入84.1亿元支持亚运会场馆改造提升,高标打造运动之城、文明之城、品质之城。

(八)聚焦惠民生、增福祉,奋力交出“幸福温州”的高分报表。全市全年民生支出88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有力保障“温馨教室”“优托护苗”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真正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认同感更加充分。一是“一老一小”全面保障。全市投入12亿元支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成儿童友好试点单元190个;投入4亿元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体系革新,持续打响“温馨善育·颐养温州”品牌。二是“教育高地”全域打造。市本级统筹39.6亿元助力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温大成功“升博”,温州肯恩大学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创新示范区”,温大瓯江学院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温职院、浙工贸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市投入49.6亿元支持新改扩建中小学项目144个,向上争取改善基础教育办学资金、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改革经费5.3亿元,争取资金居全省第一,推动义务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均衡。三是“健康温州”全景呈现。全市投入疫情防控资金62.8亿元保障疫苗接种、患者救治等刚性支出,预拨医保基金10亿元助力定点医疗机构做好疫情救治工作,投入7037万元落实医护人员关心关爱措施,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有效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市投入9亿元支持低保提标、惠及低保对象10.6万人,投入1亿元资助困难群众100%参保,投入4.5亿元加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切实提升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水平。设立全市首个机关党员“自治式”核酸检测点,得到了张振丰市长的批示肯定,新华网、央视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九)聚焦优路径、争示范,奋力交出“共同富裕”的高分报表。充分发挥财政在缩小“三大差距”、推动“扩中提低”中的关键性牵引性作用,以“走到舞台中央”的姿态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一是工作体系“立柱架梁”。第一时间成立财政共富专班,对照省市共富改革跑道,科学编制《温州市财政局助推共同富裕系统架构图》,谋划了10项标志性成果、33项重点工作、27项重大改革项目以及5项评价指标,探索构建“共性+个性”的政策工具箱,搭建起财政推动共同富裕的“四梁八柱”。二是试点争取“全省前列”。成功争取共同富裕“小切口”6项省级试点任务落户温州,试点数量居全省财政系统前列。试点推进“公益仓”建设,创新打造“三仓融合”资产共享共用平台,实现资产余缺科学调剂、资产配置高效集成、资产管理精密智控,该平台荣获全省清廉财政建设“十佳案例”和全省财政共同富裕“小切口”改革最佳实践案例,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财经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试点打造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创新建立“分类+分档”财政保障标准,相关做法在省厅局长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三是改革探路“争先示范”。率全省之先出台公共博物馆“钱随人走”改革方案,得到了省财政厅邢自霞副厅长的批示肯定,新华网、中国财经报等媒体专题报道。持续深化折股量化改革成效,成功获评温州市共同富裕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并作为典型案例报送省委省政府。率全省之先推动巨灾保险模式,创新制定“1+N+X”保险资金方案,得到了张振丰市长的批示肯定。积极探索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争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补助资金5.24亿元,居全省第一。

(十)聚焦优服务、强队伍,奋力交出“组织变革”的高分报表。以建设变革型财政组织为依托,全力打造一支堪当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大任的先锋队伍。一是干部变革力“提能提档”。创新制定财政“八大变革+八型机关”实施方案,获评市直机关唯一公务员考核工作市级示范点,变革型组织建设工作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变革型组织创建优秀试点单位,得到了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广兵、市委组织部张健部长的肯定性批示。开展财政业务大培训,先后就债务管理、招商引智、管财理财、投融资等领域开展专题授课,培训扩围至县(市、区)党政领导,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得到了刘小涛书记、张振丰市长、杨胜杰常务的批示肯定。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严把选人用人质量关,严守组织人事纪律,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全年共有1名中层干部提拔副县;首次调任1名正科干部,晋升1名三级调研员、6名四级调研员,提拔任用3名正科、8名副科干部,其中90后干部4名。二是服务引领力“聚势聚效”。推动五好服务向制度、治理、智慧跃升,全年开展五好服务3307次,解决困难问题3567个,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点赞。扎实推进“万人双评议”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财政的服务意识、服务规范、服务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深化“‘会’行动”服务品牌,通过“线上问诊+上门服务”的方式,切实打通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已线上服务企业3.6万余次,解决问题5.1万余个,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会计报、财政部的报道推广,以及广大企业家的真情点赞,并专程送来“红色服务促发展,利国利民惠企业”答谢锦旗。抽调机关干部926人次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干出了新风采、展现了硬担当、赢得了好口碑。三是财政影响力“增色增彩”。聚焦“财政声音”高频奏响,全年累计报送信息专报261篇,获市委市政府、省财政厅录用125篇,获省厅和市领导肯定性批示79余次,省厅信息考核居全省第一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基层财政新闻宣传工作示范点,进一步深化全媒体立体式宣传格局,今年以来累计在新华网、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影响广泛的主流媒体发声113余篇,营造了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2023年工作思路

党的二十大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2023年市财政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秉承“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持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收支结构,厉行勤俭节约,深化体制改革,主动融入“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建设,为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有力保障,以实战实绩实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主要目标: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增速保持同步。具体措施如下:

(一)千方百计抓财源增收,稳住经济运行大盘。一要健全市县纵向联动、财税横向贯通的收入组织长效机制,做好组织收入牵头、预判和谋划工作,强化与税务、资规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优化土地出让政策“工具箱”,进一步挖掘潜在非税收入,千方百计挖存量、扩增量、争指标,全力稳定预期、稳住基本盘;二要颗粒化打造分行业、分税种的数据分析库,持续提升收入监测和分析的精细化水平;加速“结构生财”制度改革成果转化,形成实打实的增收效益;三要加强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力度,驰而不息做好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工作,努力实现更大突破。四要抢抓政策机遇,联合发改部门强化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物流等方面的债券项目储备,以更多的优质项目储备实现更大的专项债券额度支持;五要实行政府债券资金“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加强债券资金使用进度的督促指导,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强化约束抓节用裕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要落实落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突出“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导向,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全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二要全力保障民生支出,继续将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提升支出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让“幸福温州”成色更足。三要加快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建立预算支出标准库,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四要强化绩效刚性约束,对低效、无效的政策和支出,坚决予以削减取消,重塑“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导向。深化政府投资项目事前“两库两机制”运用,严控政府投资项目支出,打造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样板。

(三)和衷共济抓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要高效执行落实中央和省系列助企纾困惠企政策,最短时间研究政策、吃透政策、配套政策、落实政策。全力保障一揽子惠企措施落地见效,迭代升级惠企政策“直通车”,加快政策资金的直达快享、精准兑现,确保资金跑在风险前面。二要做好五大产业政策的评估修订工作,丰富政策工具箱,把握政策时度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为企业“雪中送炭”。三要全面释放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的政策资金红利,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给予担保额度、期限、费率等政策倾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和重点领域信贷支持,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扩量增面、降本增效。四要持续深化财政资金竞存招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综合招标为主体、专场招标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维度公款竞争性存放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引导支持作用。

(四)创新机制抓要素支撑,促进城市精彩蝶变。一要全面激活投融资中心强支撑、促发展作用,统筹土地、资本、技术、制度各方面要素,推动财政金融政策与投融资实践相结合,更好保障城市能级提升。二要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激发创新活力。三要全力推进“数安港”基金落地见效,服务数安港培育招引大数据领域企业主体,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数据生产要素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四要创新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财政机制体系,出台道路保洁分级标准,优化市对区的道路保洁经费补助机制和污水处理费收入分配机制,助力提升城市品质。五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新一轮高校激励性政策,落实教师礼遇优待,推动温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六要优化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管理,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明确朔门古港遗址资金保障机制、亚运会温州赛区资金保障机制,持续撬动社会资本办文化、办体育,构建文体全方位繁荣新格局。七要持续深化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保障“一院一站”建设,助力打造“健康温州”。八要重点保障市域铁路S3线、温州南动车所、苍泰高速等项目开工建设,提速推进杭温高铁、金丽温高速东延段、瑞平苍高速等项目,深入谋划轨道交通M线、东部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投融资方案,助力打造“521”高铁时空圈、都市“一小时”交通圈。

(五)系统集成抓改革创新,优化财政治理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推动财政治理各领域体系重构、制度重塑、能力提升。一要持续推进“浙企一表通”等试点任务,加快“一库一码全链条”各类监管服务应用场景落地,创新打造“惠农政策一键查”平台,放大数字化改革的裂变效应,打造更多具有财政辨识度、全国全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二要规范和统一预算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要素和控制规则,推动部门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有机融合。三要深化落实直达资金常态化管理机制,牢固树立直达资金优先安排、优先使用理念,加强动态监管,依法依规加快支出进度,确保直达资金安全高效惠企利民。四要继续做深省级绩效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推进实施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持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要聚焦“七张问题清单”,系统重塑“1+8”财政监督体系,强化在“一企一策”、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楼堂馆所等重点领域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发挥监督震慑作用。六要组织开展全市基层财政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全面提升乡镇内控水平。七要重构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新格局,有序组织温州市首届民营企业高端会计人才集训及毕业工作,加大外部监督检查力度,激活数字赋能财会管理,推动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机制。

(六)紧盯重点抓除险保安,筑牢风险防控底线。一要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和债务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抓实项目资金保障、偿债资金来源和风险防控预警,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二要深入实施“一债一策”“一地一案”化债行动,拆解债务率核心指标,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紧盯局域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动向,提前做好工作预案,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导向,争取试点支持。三要持续完善社保基金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滚动编制社保基金中期收支规划,做好跨周期谋划、长周期安排。四要稳步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强化社保基金抗风险能力。五要守好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边界,严格落实出资人职责,持续做强做大温州国有金融资本。六要合理测算库款需求做好预案,科学统筹支付时序,防范化解库款支付风险,全力以赴争取财政部库款现金管理试点,增强库款保值能力,坚决兜牢“三保”底线。

(七)创优争先抓共建共享,塑造共富实践标杆。一要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改革试点,建立标准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民生支出备案机制、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一清单三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二要推进“钱随人走”制度体系改革,推动改革在资金分配中的成果应用,更好保障市区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三要持续深化共富村试点创建工作,优化完善共富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以预制菜产业为切入点,构建共富型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全国全省探路示范。四要深化完善“生育养育财政支持政策”试点成效,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擦亮“温馨善育·颐养温州”幸福品牌。五要稳步推进“三仓融合”提质扩面,建立整体智治、高效协同、闭环管理的财政治理新模式。六要加速温州“浙里捐赠”数字应用场景落地,促使电子票据流与捐赠资金流协同贯通,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八)铸魂强基抓党建统领,推进财政组织变革。一要全面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依托“七学七讲”机制和“党建联动牵手帮共富”载体,全面、系统、深入地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学透、入脑入心,并将学习宣讲触角向基层拓展、向群众延伸。二要主动对标变革型财政组织内涵特征,健全“以事找人、人事贯通”的考评用人机制,加快推进“八型”机关建设,深化最美财政人的宣传选树,完善干部梯度培育机制,打造全省财政系统变革型组织建设的最佳实践、示范典型。三要纵深推进清廉财政建设,立足财政职能定位,细化深化清廉财政建设的颗粒度饱满度,加快构建“六大体系”、打造“十大工程”,试点上线“清廉财政能力指数”应用,力争成为引领全省清廉财政建设的示范标杆。四要全面深化财政服务品牌创建,推动“五好服务”向制度、治理、智慧跃迁。创新会计税务专家服务团服务模式,将服务范围向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拓展延伸,全面提升会计行业能力水平。加强对预算单位、基层财政的精准服务和业务指导,开展系列财经管理培训会,提升政府部门理财的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