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刻践行“五财并举”理念,精准服务保障“强城行动”、加力推进“十大攻坚”,特别是针对财政运行中的新形势新问题,主动破题、应变克难,在风险挑战面前顶住了压力、抓住了机遇,推进财政平稳健康运行,为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稳增长、添动能,稳进态势持续巩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2.6亿元,同比增长1.6%,高于全省平均0.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505.9亿元、增长0.7%,非税126.7亿元、增长5.2%,税占比80%,实现了财政收入量和质的稳步提升。紧盯国家超常规增量财政政策,全力向上争取资金要素支持,累计向上争取资金1247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省级“8+4”政策资金106.2亿元、居全省第1;获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735.2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548.8亿元,债券总额度和专项债额度均居全省第2(不含宁波)、为近五年最高。 (二)坚持强统筹、增后劲,资产盘活强力推进。全面启动市级国有资产资源盘活三年行动,构建“1+5+2”工作体系,聚焦城建资产、国企资产、土地资源、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和其他可利用资源,全面摸清资产家底,排摸市级国有资产资源超24万宗。创新开发“资产一本账”数字化档案应用,实现资产资源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综合考虑资产不同特性,梳理6大类20项盘活路径,逐项制定盘活方案,依法依规盘活资产资源,累计盘活市级国有资产资源5053宗。 (三)坚持优服务、激活力,政策效应加速释放。率全省之先出台“两新”政策财政保障方案,创新开通惠企直通车平台“两新”专区,入选全省“两新”典型案例和全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市一品”特色亮点项目,获温州市改革突破奖金奖。成功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全国首创“科创指数”、数据资产“入表+融资”等模式,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555.3亿元,平均贷款利率降至4.1%。全面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质效,全市小微和“三农”在保余额232.5亿元,居全省前列。推动30亿元“专精特新”母基金在温落地,市国金公司取得市级首张国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全市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规模占比96.1%。 (四)坚持夯基础、固底板,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制定“六个一律不得”“八个严控”系列举措,出台财政带头过紧日子十条措施,张市长批示全市参照借鉴。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建立分类分级保障机制和大额支出项目预算会审机制,压减2025年市本级部门支出需求比例超50%。创新开展“绩效大比武”,推进医院开办费成本绩效管理改革试点,推动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深度挂钩。深化“大审核”体系建设,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六严控、九优先”靠前审核,核减项目资金超5亿元。深入开展财会监督加强年行动,出台系列财会监督制度,高标完成财政部深化会计监督试点任务,创新“五督”联动工作机制,颗粒化构建涵盖43项任务的监督清单,检查发现问题108个,涉及金额2.4亿元。创新落实专项债券收入收缴一体化改革,全市收入归集20.4亿元。 (五)坚持惠民生、促共富,幸福温州成色更足。全市民生支出94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80.2%。深化推进省级百村万户促富增收项目试点,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50万元。成功落地道救非机动车省级试点,印发全国首个非机动车垫付业务规范性文件。创新农村水利全生态服务综合保险,实现对全市价值177亿元农村水利资产“管修养赔”的一揽子保障,相关工作获省政府专刊录用,中国财经报整版推广。 (六)坚持强保障、提能级,强城行动步伐加快。出台财政保障“强城行动”实施意见,安排35.5亿元用于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谋深谋实机场三期、东部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前期,杭温高铁开通运营,温州北站顺利完工,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园博园项目提速推进。投入6.6亿元大力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高水平保障开放型经济发展。统筹财力创新“拨投联动”扶持方式,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孵化。深化财政激励与高校知识价值“三挂钩”机制,推动高校社会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4%,获省政府专刊录用。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发展激励机制、民办博物馆扶持机制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加力撬动社会力量办文化。 (七)坚持防风险、除隐患,安全底盘稳固扎牢。坚持“三保”支出优先保障,科学统筹重要节点库款调度工作,全市“保工资”执行进度持续超序时进度。建立全市财政平稳运行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迭代运行智控系统,常态化开展风险监测和督办推进。争足用好国家一揽子化债政策,瓯江北口大桥项目市场化转型方案顺利过会、核销化债方案得到财政部预算司大力支持,超额完成融资平台退出19家,债务风险有力缓释。多渠道筹措充实社保风险准备金24亿元,有力防范社保支付风险。 (八)坚持明党纪、践初心,干事活力全面激发。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实施“七个一”警示教育活动,清廉建设成果获全省财政十佳清廉文化案例和市级廉洁文化示范点。作为全省唯一、全国财政系统唯一获批中组部公务员绩效管理直接联系点,创新深化“一体三评”实施办法,干部干事活力持续激发。充分发挥参谋辅政作用,信息专报获上级领导肯定性批示58次。荣获财政部全国基层财政新闻宣传优秀示范点,累计在主流媒体发声超100篇(次),财政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把握机遇,争足用好增量政策。牢牢把握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红利,全力以赴向上争取政策要素,持续深化“跑部进厅”常态化机制,确保改革红利第一时间落地温州、释放最大效益。抢抓专项债审核权限下放、领域投向优化调整等红利,按照“资本金穿透、收益可覆盖”原则,量质并举、以质为先加强优质项目滚动储备,全力以赴争取“两重”“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等要素支持,占全省份额力争超过10%。抢抓中央重启土储债等政策调整契机,深度排摸、加快启动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助力房土市场止跌回稳、健康发展。积极承接省“8+4”政策资金,部门联动向上对接争取,力争额度居全省第1。 (二)开源增收,全力做大收入蛋糕。坚持把涵养税源作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政府主导、财政牵头、税务主抓、部门配合、各区协同的财税收入调度机制,深化财政运行监测分析,深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等税源,全力做大税源税基,加快推动土地财政向税源财政转型。组建土地出让“一地一专班”,深化市场研判和意向排摸,调整土地供应结构,谋深谋细出让时序与节奏。优化非税收入预测分析机制,强化与执收部门的联动配合,有力有序把握非税收入节奏。 (三)精打细算,牢牢稳住收支运行。回归“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财政本源,以更大力度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到发展的关键处、民生的刀刃上。全面深化“大审核”体系建设,严把政府投资项目入库关口,严格概算刚性约束,细化分类造价标准,从源头上控制政府投资项目支出。修订完善产业政策,通过政策条款退坡和优化,逐步消化存量欠账,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效性,维护政府公信力。 (四)强化统筹,加力盘活资产资源。将资产资源盘活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决贯彻落实,牢固树立“大资产”理财管财理念,持续推进国有资产资源盘活三年行动计划,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扩大既有成效。进一步深化资产资源盘活工作体系,强化“资产一本账”数字化监管,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结合贯通,更大力度促进盘活增值提效。将政策盘活作为盘活工作的重要内容,优化打造更加贴近实际、匹配当下的盘活政策体系。学习借鉴省市内外先进案例,持续挖掘社会力量、金融资本参与资产资源盘活的创新路径。针对盘活真实性、合规性开展“回头看”检查,牢牢夯实盘活成效,确保每个项目、每道环节、每笔收支都合法合规。 (五)集中财力,高效保障强城行动。锚定打造“全省第三极”定位,统筹用好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专项债、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强化资金资产资源多渠道统筹,集中财力保障“强城行动”深入实施,加快打造高水平区域中心城市。强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迭代深化高校知识价值激励政策体系,统筹财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育,有效贯通高校产学研用链条。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全力支持温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冲刺1500万人次,构筑内外循环融通的开放新格局。统筹债券、土地、政策等要素资源,创新投融资模式,支持推动城市规划设计、交通路网、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等融合发展,加快展现“五城联动、三园辉映”城市盛景。 (六)改革破题,持续加强科学管理。纵深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建立健全“经常性收入用于经常性支出、一次性收入用于一次性支出、经营性收入用于经营性支出”的财政运行管理机制。全面启动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工作,完善市区收入划分方式,提升市区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科学性。深化五督联动监督改革,因地制宜探索纪委监察、巡察办、人大财经委、审计、财政五部门联动监督模式,做到“同心发力、一查多效”。推进财政共富“小切口”改革,深化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推动折股量化帮扶机制提质扩面,做好农村水利全生态服务综合保险试点工作,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七)除险保安,坚决兜牢风险底线。坚持“三保”支出预算执行优先顺序,强化库款动态预测和统筹调度,避免项目支出对“三保”的挤占,确保“三保”支出及时足额支付,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用足用好中央增加一次性较大规模债务限额支持隐债置换政策,结合我市债务体量和结构,做好隐债置换方案,优先化解到期的、高息的债务,缓释各主体化债压力。开展地方债务全口径监测,稳步推进融资平台转型退出,坚决遏制新增隐债,坚决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集中“爆雷”风险。强化社保基金短期和中长期收支情况分析,做好资金保障应对预案,严防社保基金支付风险。 (八)党建引领,久久为功建强队伍。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加强机关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用足用好“牵手帮共富”、财政数字党建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阵地,更好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高标推进中组部公务员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持续深化“一体三评”绩效管理体系,以绩效管理的“实、准、效”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努力为全国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温州样本。 |
||||||||||||||